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媽祖」標籤的文章

金面媽與省城隍爺相會:2024年北台灣媽祖文化節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提到白沙屯媽祖與大甲媽祖的會面是台灣宗教盛事,而金面媽祖與省城隍的會面同樣重要。自2004年起,北台灣媽祖文化節每年舉辦,三芝小基隆福成宮的金面媽祖已經20次來到台北城的省城隍廟與城隍爺相會,這種頻率遠超其他媽祖廟。這份情緣源於清朝台灣建省時期,當時設立的官廟在日治時期被拆除,金面媽祖在1919年被重新安置於三芝福成宮。2004年,為慶祝台北建城120周年,省城隍廟和福成宮開始聯手辦理迎金面媽祖的慶典。這一儀式強調兩廟的歷史緣分和當代的合作,象徵著對過去歷史的珍惜與延續。   白沙屯媽與大甲媽相會,是台灣宗教盛事;而金面媽與省城隍相會,也是一項了不起的宗教情緣! 從2004年首度辦理北台灣媽祖文化節,除了Covid-19期間之外,至今已經辦了20屆。而三芝小基隆福成宮金面二媽,已經20次來台北城西門町省城隍廟與城隍爺相會。這種高頻率,遠遠超過其他的10縣市的媽祖廟。 省城隍廟執事為何如此熱情迎金面媽?是個有趣的問題!這要從清朝台灣建省,擇台北城為首府的歷史脈絡說起: 1. 廟緣 1876年清朝設臺北府。知府陳星聚在城內現北一女現址建「孔廟」(1881-1884);於其對面,現司法大廈築「武廟」;於今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設置「台北府縣城隍廟」(1881)。 中法戰爭之後,1884年,清朝派淮軍將領劉銘傳為首位台灣巡撫,他建台北城。1888年於省博物館現址,建「台北媽祖廟」。此四大官廟,在1895年台灣割日後,殖民政府逐步拆除,象徵改朝換代。戰後,孔廟、台北省城隍廟重建,關廟、媽祖廟不再復見。 2. 蒙塵與再生 1913年,日本政府拆除天后宮。1914年,三芝街長曾石岳(曾文蕙之祖父)及隨行書記黃見龍參加臺北廳召開之區長會議。發現蒙塵之金面二媽及千里眼、順風耳等配祀神像,於倉庫角落。央得日本政府同意,決定將之㩗回小基隆奉祀。 他倆返鄉,鳩合三芝鄉民,募款為金面媽建廟、永久崇敬。於1919年,終於在三芝埔頭街建立福成宮。從此以後,本來在台北城劉銘傳官祀的金面媽祖,來到鄉下三芝得到民間百姓崇拜;祂宛如再生。 3. 倡議 2004年為慶祝臺北建城120週年,由省城隍廟執事倡議,辦理恭迎「金面媽祖回臺北城」慶典。贏得台北市長馬英九、三芝

不能忘:金面媽祖的故事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提到〈金面媽祖〉具有特殊意義,象徵尊貴與官方祭祀,與民間廟中的其他媽祖形象有所不同。在明鄭時期,只有澎湖天后宮奉祀金面媽祖;清朝時期,台南大天后宮和台北大天后宮也奉祀金面媽祖。清朝官員劉銘傳建設的台北大天后宮中曾供奉金面媽祖,後來在日本統治下,該廟被拆除,金面媽祖也被遺棄。1919年,金面媽祖被重新安置在三芝福成宮。2019年,金面媽祖來到宜蘭,吸引大量信徒參加北台灣媽祖文化節,金面媽祖的行程引發轟動。2004年起,為慶祝金面媽祖回台北,舉辦北台灣媽祖文化節,紀念過去歷史並弘揚媽祖文化。   談到〈金面媽祖〉,我們應當知道祂具有特殊性格,代表〈尊貴〉及〈官方祭祀〉兩個意涵;異於民間媽祖廟中〈粉面媽〉的年輕、〈黑面媽〉的靈驗、〈白面媽〉的純潔等象徵。 在明鄭時期,只有 澎湖天后宮 ;到了清朝,則有施瑯奉獻的 台南大天后宮 及巡撫劉銘傳興建的 台北大天后宮 ;只有這三間媽祖廟,以金面媽祖面貌面對世間人! 2019年 9月6-8日,三芝福成宮的金面媽祖(原本媽祖金身在台北大天后宮)來到宜蘭,造成轟動。我們看到蘇澳南天宫執事,擔任今年〈北台灣媽祖文化節〉的爐主,邀請金面媽循海路,到宜蘭地區作客、繞境、巡安。 媽祖鑾駕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主事者在頭城、礁溪、宜蘭、羅東、冬山及南方澳等地宫廟,讓信徒鑽轎腳、接近媽祖,祈求祂庇佑。9月8日晚上,金面媽祖鑾駕進入南方澳南天宫,廟方席開1500桌,宴請來自本地各宫廟及北台灣七縣市的媽祖廟頭人,場面浩大驚人。 然而,當我們熱鬧的迎媽祖,食福會,又有幾個人記得北台灣媽祖文化節的源由?如果要掀開這段塵封已久的媽祖史,就得從清季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及中日甲午戰爭,清廷败戰割台,日本軍據台進入台北城說起! 思想起:劉銘傳選擇台北城為台灣首府,取代台南城。他建三間代表宮方崇祀的廟宇,蓋文廟於北一女中,建武廟於其對街司法大厦,及立金面媽祖於新公園省博物館舊址,是為台北大天后宮。 象徵朝廷奉祀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及天后,与民同樣祭祀這三位〈功國偉人〉,同接地氣;也將祭典標準化,具移風易俗之效。 日本據台後,日本總督府為取代清皇朝的統治,除了延續以台北為首府所在地外,著手拆除劉銘傳新修建的三間官廟,藉此剷除清廷的統治象徵。位於二二八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