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媽與省城隍爺相會:2024年北台灣媽祖文化節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提到白沙屯媽祖與大甲媽祖的會面是台灣宗教盛事,而金面媽祖與省城隍的會面同樣重要。自2004年起,北台灣媽祖文化節每年舉辦,三芝小基隆福成宮的金面媽祖已經20次來到台北城的省城隍廟與城隍爺相會,這種頻率遠超其他媽祖廟。這份情緣源於清朝台灣建省時期,當時設立的官廟在日治時期被拆除,金面媽祖在1919年被重新安置於三芝福成宮。2004年,為慶祝台北建城120周年,省城隍廟和福成宮開始聯手辦理迎金面媽祖的慶典。這一儀式強調兩廟的歷史緣分和當代的合作,象徵著對過去歷史的珍惜與延續。

 

北台灣媽祖文化節
白沙屯媽與大甲媽相會,是台灣宗教盛事;而金面媽與省城隍相會,也是一項了不起的宗教情緣!

從2004年首度辦理北台灣媽祖文化節,除了Covid-19期間之外,至今已經辦了20屆。而三芝小基隆福成宮金面二媽,已經20次來台北城西門町省城隍廟與城隍爺相會。這種高頻率,遠遠超過其他的10縣市的媽祖廟。

省城隍廟執事為何如此熱情迎金面媽?是個有趣的問題!這要從清朝台灣建省,擇台北城為首府的歷史脈絡說起:

1. 廟緣

1876年清朝設臺北府。知府陳星聚在城內現北一女現址建「孔廟」(1881-1884);於其對面,現司法大廈築「武廟」;於今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設置「台北府縣城隍廟」(1881)。
中法戰爭之後,1884年,清朝派淮軍將領劉銘傳為首位台灣巡撫,他建台北城。1888年於省博物館現址,建「台北媽祖廟」。此四大官廟,在1895年台灣割日後,殖民政府逐步拆除,象徵改朝換代。戰後,孔廟、台北省城隍廟重建,關廟、媽祖廟不再復見。

2. 蒙塵與再生

1913年,日本政府拆除天后宮。1914年,三芝街長曾石岳(曾文蕙之祖父)及隨行書記黃見龍參加臺北廳召開之區長會議。發現蒙塵之金面二媽及千里眼、順風耳等配祀神像,於倉庫角落。央得日本政府同意,決定將之㩗回小基隆奉祀。
他倆返鄉,鳩合三芝鄉民,募款為金面媽建廟、永久崇敬。於1919年,終於在三芝埔頭街建立福成宮。從此以後,本來在台北城劉銘傳官祀的金面媽祖,來到鄉下三芝得到民間百姓崇拜;祂宛如再生。

3. 倡議

2004年為慶祝臺北建城120週年,由省城隍廟執事倡議,辦理恭迎「金面媽祖回臺北城」慶典。贏得台北市長馬英九、三芝小基隆福成宮葉藤吉主委支持。連續兩年,由台北市民政局主辦迓迎金馬媽之儀。
到了2006年,民政局擴大邀請北臺8縣市(原清代台北府轄區)媽祖友宮會香,得到諸多北台灣媽祖廟領袖的支持,乃轉化成為「北臺灣媽祖文化節」。才由官辦,改為跨縣市廟宇輪值,民間承辦。
綜觀這20年:省城隍廟負責2004/2014/2016年;松山慈祐宮承辦2005年;關渡宮作2006/2015年;台北天后宮承作2007年;台北南港富南宮擔起2008年;小基隆福成宮當擔2009/2014/2016/2024年;古亭南福宮作2010年;竹北天后宮擔2011年;基隆慶安宮承擔2012年;板橋慈惠宮作2013年;士林慈誠宮辦2017年;桃園慈護宮負責2018年;南方澳南天宮作2019年;羅東震安宮承接2020年;2021年暫停;新北十分寮成安宮值東2022年。

4. 回娘家

臺北城的信眾基於「金面媽祖(二媽)」與省城隍廟主祀之城隍,同為清代臺北城祀典廟的歷史因緣,暱稱金面媽祖(二媽)為「臺北府城的『姑婆媽祖』」。而三芝區的信眾,鑒於原大天后宮廟已毀,視台北城內的省城隍廟為娘家;暱稱城隍爺為「『後頭厝母舅公』城隍爺」。
台灣省城隍與三芝金面媽祖的神緣異於其他廟宇。
主要原因:(1)在清朝,它倆同為官方祀典神廟的歷史際遇;(2)再經由當代兩廟執事願意尋根而結盟,彼此辦此活動而情感更為加深;(3)兩廟信徒也由此往來更為密切,信仰更虔誠,友誼更深厚。
因此,只要金面媽祖回台北城,必到省城隍廟駐駕。
省城隍廟的執事在北門城門口迎媽祖鑾駕,迓回祂到舊廟址(國立臺灣博物館)駐駕。再到臺灣省城隍行洗塵、安座之禮,再上疏文、誦經,行祈安祀宴,再作祈福法會。最後,才返回小基隆福成宮,作祈安、犒軍、普施儀式。
簡單言,兩廟在清朝同為官祀之廟,台北建城120年後,才在民國結緣。兩廟執事珍惜此廟緣,才會有今日的「金面媽回娘家-省城隍廟」之儀。未來,我估計,金面媽與省城隍爺也將持續相會在台北城!

留言

熱門文章

宗教小知識:灶君「神禡」之詮釋(4)

中元祭典: 有些水果不能拜鬼祀神?(2)

中元祭典: 談普度的幾點「傳統」及「迷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