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的源與緣:兩岸法主公信仰與在台發展(1)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探討了法主公(張聖君)信仰的源頭及其演變。法主公的崇拜源於中國福建,最初作為驅邪和保護的神祇。其形象通常是黑臉持劍,體現了他歷史上斬妖驅邪的角色。隨著時間推移,法主公的角色擴展到防治害蟲和保護台灣的茶商,並逐步演變為地方廟宇中的守護神。

法主公信仰之源頭及神格

今天,應大陸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之邀,在法主公聖誕前夕(農曆7/23),用影片發表「張聖君」的主題。
我以《宗教的源與緣:兩岸法主公信仰連結與在台發展》為題,分享我的淺見;與學界好友交流。也為兩岸宗教學緣,盡一份綿薄之力。希望以中華民族的宗教、學術,建構兩岸三地的和平之橋,進而共融並存。

首先談「源」。它是指張聖君的祖廟、聖山、聖地。

在台灣尊祂、親慝稱為「法主公」。到祂的神殿,仔細端詳祂的神尊造型,黒臉、散髪、怒目圓睜,右手持劍,身上披蛇,左手揑法指;常令人難忘。這造型與祂在宋朝,為鄉民斬蛇妖之後,道成肉身的故事有關。
祂也因此被鄉民所景仰。清朝,隨著福建泉州,廣東梅州、潮州的先民,請來台灣供奉。論起祂的源頭,絕對是在大陸福建福州永泰;或是泉州安溪。台灣地區的信眾在1987年後,常回大陸祖廟行謁祖進香之儀。
祂是兩岸共同祭拜的大神之一;既是家鄉守護神,也是一尊多功能神。

其次言「緣」:它是指兩岸法主公彼此相連的道緣。

張慈觀在大陸成神,其原有的神格是具「斬妖除魔」之神能。依此,鄉民期待祂可以驅妖魔鬼怪化身的「瘟疫」,而成驅瘟鬼之神。甚至,處理農民最畏懼的蝗災;而再成為驅蟲之神。
來到台灣,法主公的神能再度轉化。
清領、日據時代,安溪人在台北淡水河、基隆河流域種茶,在大稻埕製茶、經營茶行。祂再擴張成護衛茶園(可以捉蟲)、保護茶商之神。
閩南民間信仰,庄民為神立廟或立壇場。中營中壇元帥立在廟內或壇上,守護神殿。在庄頭或法壇東西南北四個角落,為張、蕭、劉、連四將軍立小神廟或延請其率領天兵、天將戌守。
此刻,法主公化身為東營張大將軍;聯合南、西、北三將軍及中壇元帥,共同守護庄頭、壇場阻止鬼魅入境之責。一如道士壇請趙公明元帥護壇。或玄天上帝座前立溫、康、馬、趙元帥護衞。祂成為「結界」、「擋住妖魔」之神明。
就神格的變遷來論:可以建構「鄉民為了日常生活所需,常賦予神明新的功能」此法則(law)。
這項論述,也頗適合已有千年歷史的張法主。就華人宗教對神的「世俗情感」祈求與需求,祂從「斬蛇妖神」之「原型」,轉換成為「驅瘟鬼神」、「逐蝗蟲神」。此為祂的「變型1」
來到台灣,祂因安溪人種茶、製茶、賣茶,再度蛻變為「茶神」的「變型2」。這又比較接近清朝首任巡撫劉銘傳,為了創造「正字標記」,設立半官方的「茶郊」於台北城大稻埕。郊商乃敬拜的「茶郊媽」;媽祖在茶商心理,也是他們的守護神。
從澎湖傳來台灣的五營犒軍之儀,法主公再度蛻變為「結界神」。此為祂的「變型3」
這些變型,擴張祂的神格;使得祂得以在台持續得到鄉民、百姓的崇拜,而神殿香火鼎盛。

相關文章:

留言

熱門文章

宗教小知識:灶君「神禡」之詮釋(4)

中元祭典: 有些水果不能拜鬼祀神?(2)

中元祭典: 談普度的幾點「傳統」及「迷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