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命星君:南斗註生?北斗註死?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提到今天(10/3)是農曆9月初一,慶祝南斗星君的聖誕。漢民族對星神的崇拜歷史悠久,北斗星的崇拜已有2500年。東漢末年,張道陵創立五斗米教,增添南斗星的崇拜,形成南北斗星共祀的信仰。北斗七星被視為司命之神,負責生命的運轉;張道陵則根據其運行,創作《南斗真經》和《北斗真經》,使信徒明白兩星的延壽與消災功能。 這種信仰不僅限於祭拜,還將星神擬人化,南斗和北斗在廟宇中以不同顏色的臉譜呈現。北斗因其在北方的運行,被認為能掌控四季與生命,古代祭祀為了祈求長壽,信徒常在廟中進行「拜斗」儀式,逐漸演變成今日的宗教活動。這些儀式影響了佛教、民間信仰,並深入台灣的宗教生活,形成獨特的文化傳承與信仰體系。

 

北斗星君為註生、延壽、陰鷘神

今天(10/3),農曆9月初1,為南斗星君聖誕;讓我們來講講祂與北斗星君的故事。

話說:漢人對星神崇拜,超過3千年以上;至於,禮拜北斗,也有2500年;到東漢末年,第一代張天師道陵(34-156)發明「五斗米教」-敬拜五斗,歷史稍微短些,至少有1900年!
對星星的敬拜,源自商、周的〈日、月、星,河、海、岱〉六宗崇拜,視〈星〉爲六宗之一。
到了周朝,則以〈北斗七星〉最爲著名,把祂當作司命之神。發展到東漢,張道陵天師乃創造南斗星神,將祂與北斗並列,為信徒拜斗祈壽。之外,張天師再增列東、西、中三個方位天空,高掛在上面的星星爲東斗、西斗及中斗,合稱五斗星崇拜。
根據天師自述,自己通太上老君之神靈,而書寫《南斗真經》及《北斗真經》。祂化約並總結這兩座星神的功能,讓道教徒朗朗上口〈南斗註生〉〈北斗註死〉。使原本只有向北斗星君求壽的信仰,變成南、北斗皆具延生、消災的功能;也讓後代的修道、誦經者及道教弟子認定這兩座星神是求長壽的大神。
然而,我們祖先常將自然神、星神,甚至器物神〈擬人化〉,南斗、北斗兩座星神也不例外。
因此,當我們來到廟宇的凌霄寳殿、星神殿或三清殿;或是進入礁溪協天廟正殿的左右兩神龕;常見到南斗星以白臉、北斗星用黑臉扮成神(畫)像,端坐在神殿當作配祀。反而很少見到東、西、中等三座斗星,被塑成、畫成類似裝扮的神明。
為何我們祖先視北斗為〈司命之神〉?
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張天師之前,就〈認定〉衪具有運轉一年四季之能耐。当時祖先對星象的观察,看見北斗七星像一支勺子,高掛北方天空。而且,其勺柄隨著春、夏、秋、冬,從北向東、再向南、再向西轉移,最後再指向北方,彷彿衪具有運行〈年〉的魔法能力。
這種北斗轉動,搭配一年四季,本為湊巧性關聯。卻被方士當作祂為運轉年之星,掌管生命長短之神,視其為追求司命大神。方士在東漢之前,就把拜北斗視為〈修行〉,為自己或為帝王、貴族祈求長壽、永生。
《史記》司馬遷就曾記錄,方士祭拜北斗為秦始皇帝求壽。史載,漢高祖劉邦為自己、吳王孫權為部將呂蒙祭祂祈求延生。《三國演義》103回,陳述諸葛亮見本命星幽暗,在主帥營帳禳北斗星護命。由此可知,祂已由漢人自然崇拜之〈星〉,轉化成具有延壽神格之〈星君〉
之後,增加南、北斗星神崇拜,再擴張成為五斗星君崇拜,是張道陵天師創〈五斗米教〉及〈禮斗〉科儀後,逐漸成型的宗教創意發想。至今,此信仰及儀式,影響至佛教、民間宗教、鸞堂,及台灣百姓宗教生活。
全台各宮廟,常見為信徒求壽的〈年斗〉,或是春秋兩祭〈禮斗〉,亦或是春、秋季單一季節的〈拜斗〉,還是神明聖誕時舉行的〈拜斗法會〉,皆是從天師的五斗崇拜儀式演化而來。過去,礁溪協天廟曾經以秋季農曆9月1日-9日作禮斗法會;為了節約經費,從2018年起,改為9月1日-5日拜斗。
而在五斗星崇拜,就以北斗最夯。
祂在平日,常被道教的〈符籙派〉、民間宗教的〈神媒〉畫符時,書寫〈罡〉字,當符底壓軸,為信者求長生祝福。另外,全台儒、佛、道混合的民間宗教,廟方為信徒點〈光明燈〉,也少不了祂。從1980年代開始。每逢初一、十五,廟方皆得延請誦經團唸誦《南斗真經》及《北斗真經》,為㸃燈者求壽。
來到1990年代,全台不少宫廟從大陸複製的太歲殿返台。常見60太歲神像与神主並祀,再將祂与南、北斗星君信仰結合。在太歲殿〈神主牌〉中間書寫值年太歲姓名,左、右兩側則鐫刻南斗、北斗兩星名稱及圖像。象徵祭拜太歲者可避災外,也可祈求南斗、北斗兩星延壽
不僅於此,在台北行天宮平日的祭早星或每天祭星,也少不了請南斗、北斗星君臨壇。
只見1-3名著青衣道服的效勞誦經生長跪於大殿神前,逐字逐句清誦《南斗真經》及《北斗真經》。此時,在其三川殿下擺著拜墊及書桌,讓信徒自由下跪,跟著經生誦讀這兩本經。廟內埕、左右迴廊,則擠滿了双手合什、跟拜的信徒。
最特別的是,我曾經指導研究生作「生基」研究。發現在唐朝以來的活人墓穴,偶見到古代的〈石真〉,以石人當活人,背後刻上罡字,用此祝福活人長命百歲。而當代的〈生基〉業者及勘輿師延續此傳統,畫〈罡〉字符,為信仰者向北斗祈求延壽。
最後,我要補充的是,宋朝扶乩而生的《太上感應篇》,直指北斗星君為頭上三尺之〈陰騭神〉。祂与天上的「三台星君」、宅中的「灶神」、身體內的「三尸神」,共同在陰暗處,監督、觀察、記錄世人的功與過。此神格,令人對衪又敬又畏!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宗教小知識:灶君「神禡」之詮釋(4)

中元祭典: 有些水果不能拜鬼祀神?(2)

中元祭典: 談普度的幾點「傳統」及「迷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