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金面媽與省城隍爺相會:2024年北台灣媽祖文化節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提到白沙屯媽祖與大甲媽祖的會面是台灣宗教盛事,而金面媽祖與省城隍的會面同樣重要。自2004年起,北台灣媽祖文化節每年舉辦,三芝小基隆福成宮的金面媽祖已經20次來到台北城的省城隍廟與城隍爺相會,這種頻率遠超其他媽祖廟。這份情緣源於清朝台灣建省時期,當時設立的官廟在日治時期被拆除,金面媽祖在1919年被重新安置於三芝福成宮。2004年,為慶祝台北建城120周年,省城隍廟和福成宮開始聯手辦理迎金面媽祖的慶典。這一儀式強調兩廟的歷史緣分和當代的合作,象徵著對過去歷史的珍惜與延續。   白沙屯媽與大甲媽相會,是台灣宗教盛事;而金面媽與省城隍相會,也是一項了不起的宗教情緣! 從2004年首度辦理北台灣媽祖文化節,除了Covid-19期間之外,至今已經辦了20屆。而三芝小基隆福成宮金面二媽,已經20次來台北城西門町省城隍廟與城隍爺相會。這種高頻率,遠遠超過其他的10縣市的媽祖廟。 省城隍廟執事為何如此熱情迎金面媽?是個有趣的問題!這要從清朝台灣建省,擇台北城為首府的歷史脈絡說起: 1. 廟緣 1876年清朝設臺北府。知府陳星聚在城內現北一女現址建「孔廟」(1881-1884);於其對面,現司法大廈築「武廟」;於今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設置「台北府縣城隍廟」(1881)。 中法戰爭之後,1884年,清朝派淮軍將領劉銘傳為首位台灣巡撫,他建台北城。1888年於省博物館現址,建「台北媽祖廟」。此四大官廟,在1895年台灣割日後,殖民政府逐步拆除,象徵改朝換代。戰後,孔廟、台北省城隍廟重建,關廟、媽祖廟不再復見。 2. 蒙塵與再生 1913年,日本政府拆除天后宮。1914年,三芝街長曾石岳(曾文蕙之祖父)及隨行書記黃見龍參加臺北廳召開之區長會議。發現蒙塵之金面二媽及千里眼、順風耳等配祀神像,於倉庫角落。央得日本政府同意,決定將之㩗回小基隆奉祀。 他倆返鄉,鳩合三芝鄉民,募款為金面媽建廟、永久崇敬。於1919年,終於在三芝埔頭街建立福成宮。從此以後,本來在台北城劉銘傳官祀的金面媽祖,來到鄉下三芝得到民間百姓崇拜;祂宛如再生。 3. 倡議 2004年為慶祝臺北建城120週年,由省城隍廟執事倡議,辦理恭迎「金面媽祖回臺北城」慶典。贏得台北市長馬英九、三芝

不能忘:金面媽祖的故事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提到〈金面媽祖〉具有特殊意義,象徵尊貴與官方祭祀,與民間廟中的其他媽祖形象有所不同。在明鄭時期,只有澎湖天后宮奉祀金面媽祖;清朝時期,台南大天后宮和台北大天后宮也奉祀金面媽祖。清朝官員劉銘傳建設的台北大天后宮中曾供奉金面媽祖,後來在日本統治下,該廟被拆除,金面媽祖也被遺棄。1919年,金面媽祖被重新安置在三芝福成宮。2019年,金面媽祖來到宜蘭,吸引大量信徒參加北台灣媽祖文化節,金面媽祖的行程引發轟動。2004年起,為慶祝金面媽祖回台北,舉辦北台灣媽祖文化節,紀念過去歷史並弘揚媽祖文化。   談到〈金面媽祖〉,我們應當知道祂具有特殊性格,代表〈尊貴〉及〈官方祭祀〉兩個意涵;異於民間媽祖廟中〈粉面媽〉的年輕、〈黑面媽〉的靈驗、〈白面媽〉的純潔等象徵。 在明鄭時期,只有 澎湖天后宮 ;到了清朝,則有施瑯奉獻的 台南大天后宮 及巡撫劉銘傳興建的 台北大天后宮 ;只有這三間媽祖廟,以金面媽祖面貌面對世間人! 2019年 9月6-8日,三芝福成宮的金面媽祖(原本媽祖金身在台北大天后宮)來到宜蘭,造成轟動。我們看到蘇澳南天宫執事,擔任今年〈北台灣媽祖文化節〉的爐主,邀請金面媽循海路,到宜蘭地區作客、繞境、巡安。 媽祖鑾駕所到之處萬人空巷,主事者在頭城、礁溪、宜蘭、羅東、冬山及南方澳等地宫廟,讓信徒鑽轎腳、接近媽祖,祈求祂庇佑。9月8日晚上,金面媽祖鑾駕進入南方澳南天宫,廟方席開1500桌,宴請來自本地各宫廟及北台灣七縣市的媽祖廟頭人,場面浩大驚人。 然而,當我們熱鬧的迎媽祖,食福會,又有幾個人記得北台灣媽祖文化節的源由?如果要掀開這段塵封已久的媽祖史,就得從清季劉銘傳擔任台灣巡撫及中日甲午戰爭,清廷败戰割台,日本軍據台進入台北城說起! 思想起:劉銘傳選擇台北城為台灣首府,取代台南城。他建三間代表宮方崇祀的廟宇,蓋文廟於北一女中,建武廟於其對街司法大厦,及立金面媽祖於新公園省博物館舊址,是為台北大天后宮。 象徵朝廷奉祀文聖孔子、武聖關公及天后,与民同樣祭祀這三位〈功國偉人〉,同接地氣;也將祭典標準化,具移風易俗之效。 日本據台後,日本總督府為取代清皇朝的統治,除了延續以台北為首府所在地外,著手拆除劉銘傳新修建的三間官廟,藉此剷除清廷的統治象徵。位於二二八公園

宗教的源與緣:兩岸法主公信仰與在台發展(1)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探討了法主公(張聖君)信仰的源頭及其演變。法主公的崇拜源於中國福建,最初作為驅邪和保護的神祇。其形象通常是黑臉持劍,體現了他歷史上斬妖驅邪的角色。隨著時間推移,法主公的角色擴展到防治害蟲和保護台灣的茶商,並逐步演變為地方廟宇中的守護神。 法主公信仰之源頭及神格 今天,應大陸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之邀,在法主公聖誕前夕(農曆7/23),用影片發表「張聖君」的主題。 我以《宗教的源與緣:兩岸法主公信仰連結與在台發展》為題,分享我的淺見;與學界好友交流。也為兩岸宗教學緣,盡一份綿薄之力。希望以中華民族的宗教、學術,建構兩岸三地的和平之橋,進而共融並存。 首先談「源」。它是指張聖君的祖廟、聖山、聖地。 在台灣尊祂、親慝稱為「法主公」。到祂的神殿,仔細端詳祂的神尊造型,黒臉、散髪、怒目圓睜,右手持劍,身上披蛇,左手揑法指;常令人難忘。這造型與祂在宋朝,為鄉民斬蛇妖之後,道成肉身的故事有關。 祂也因此被鄉民所景仰。清朝,隨著福建泉州,廣東梅州、潮州的先民,請來台灣供奉。論起祂的源頭,絕對是在大陸福建福州永泰;或是泉州安溪。台灣地區的信眾在1987年後,常回大陸祖廟行謁祖進香之儀。 祂是兩岸共同祭拜的大神之一;既是家鄉守護神,也是一尊多功能神。 其次言「緣」:它是指兩岸法主公彼此相連的道緣。 張慈觀在大陸成神,其原有的神格是具「斬妖除魔」之神能。依此,鄉民期待祂可以驅妖魔鬼怪化身的「瘟疫」,而成驅瘟鬼之神。甚至,處理農民最畏懼的蝗災;而再成為驅蟲之神。 來到台灣,法主公的神能再度轉化。 清領、日據時代,安溪人在台北淡水河、基隆河流域種茶,在大稻埕製茶、經營茶行。祂再擴張成護衛茶園(可以捉蟲)、保護茶商之神。 閩南民間信仰,庄民為神立廟或立壇場。中營中壇元帥立在廟內或壇上,守護神殿。在庄頭或法壇東西南北四個角落,為張、蕭、劉、連四將軍立小神廟或延請其率領天兵、天將戌守。 此刻,法主公化身為東營張大將軍;聯合南、西、北三將軍及中壇元帥,共同守護庄頭、壇場阻止鬼魅入境之責。一如道士壇請趙公明元帥護壇。或玄天上帝座前立溫、康、馬、趙元帥護衞。祂成為「結界」、「擋住妖魔」之神明。 就神格的變遷來論:可以建構「鄉民為了日常生

宗教的源與緣:兩岸法主公信仰與在台發展(2)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詳細介紹了台灣法主公信仰的不同宗派和實踐。文章描述了法主公從福建、廣東傳入台灣的過程,以及不同宗派對他的崇拜方式。主要的宗派包括閭山派和普庵派,各自有不同的儀式和功能。文章還討論了法主公信仰如何融入當地民俗,形成了多樣的祭祀實踐,包括乩童的儀式和民間信仰的融合。   法主公信仰在台灣之宗派 法主公成神,其信仰從大陸福建原鄉往粵擴張。隨著閩粵先民,渡海來台,約有300餘年的歷史。然而,因為各類神職人員,對祂的不同信仰神格功能認識及操作,使得祂足以跨多個華人宗教派別。 1. 閭山派 道教閭山派是在唐朝,於福建發展出來的新興教派。它奉淨明派感天大帝許遜真人為宗師;然而,發展至今,閭山道與淨明道的教律、道法,相去甚遠。宣稱其派下法主公或三奶夫人,只能說是遠溯祂為師。 根據本地學者的調查,認為台灣地區的閭山派,可以分為 紅頭司公 及 烏頭司公 兩派。前者頭冠為紅色,打赤腳,吹法角,只作驅邪、趕鬼等「祭解」科儀;以三奶夫人陳靖姑為師。後者頭冠為黑色,只度冥科喪儀,奉法主張聖君為至高神。 然而,時代變遷,在台灣紅頭或烏頭司公為了討生活,早已跨越鴻溝。紅頭司公作冥科,烏頭司公作陽科者,愈來愈多。 三奶夫人派 與 法主公派 彼此相互學習,已經混在一起;沒有嚴格的劃分。以張法主為師的道士,兼顧冥陽兩利科儀者,比比皆是。台北大稻埕法主公廟的駐宮道士,平日尚且以三奶派的「祭解」之法,服務信眾。 2. 普庵派 此派以澎湖最多,流傳至台灣,奉普庵祖師;又稱 小法派 。其法師戴頭鍪與頭巾,穿白色水裙,手執青、紅、白、黑、黃五色令旗,拿淨鞭(又稱松鞭、法索),小法行法時以淨鞭擊地震聲,用以請神、驅邪、押煞等。 其帶領小法團,成員少則數名,多達十餘名。在繞境巡行法時,常見每人人手一支手鼓,集體一邊吟唱咒語,一邊整齊劃一的敲手執木柄的小鼓。有時搭配響鑼,或2塊長方木互擊發聲的響板-奉旨;增加聲勢。 行建法壇、建醮,必須安五營。小法團會以擊手鼓、集體、快版節奏,用河洛語音,粗獷的清唱「調五營咒」,逐一徵調「東西南北中營」。這種近似現代的「饒舌」調,快速唱完,也得耗時10分鐘。 首先,唱「東營張法主咒」,祈請法主公臨壇鎮守結界,掃除妖魔邪靈,禁止其入侵。其流行咒語有六

宗教的源與緣:兩岸法主公信仰與在台發展(3)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考察了台灣對法主公的奉祀模式,重點討論了各地廟宇的分布和組織情況。文章指出,法主公廟宇在台灣南部尤為普遍,特別是在高雄、彰化和台南等地。除了獨立奉祀外,許多廟宇還與其他神祇共同奉祀,形成了「五營」信仰體系。法主公的廣泛崇拜反映了台灣豐富的宗教景觀。 法主公信仰在台灣的奉祀模式 台灣百姓奉祀法主公的廟宇,來自福建泉州安溪及廣東梅州、潮州兩地的後裔最多。前者散佈在北台灣的台北、新北兩市,及彰化、雲林、嘉義、台南等縣市。後者,則分佈在高雄美濃客家聚落。 作為原鄉守護神,其信仰被鄉民奉祀兩種模式: 1. 獨祀與合祀 根據統計:全台灣(含金門)廟宇,奉祀主神,以張法主獨祀;或以張法主及其結拜兄弟蕭法主-朗瑞、章法主-朗慶,稱合祀法主三真君;或搭配其他神明如張、蕭、洪,或是張、劉兩元帥;亦或是張、蕭、劉、連元帥合祀。總計台灣本島46間,金門1間。 依數量多寡排序:高雄最多,計有9間。分別為橋頭芋寮壽生廟、橋頭海峰法主宮、田寮菜堂聖法宮、內門內東九龍宮、內門廣興張公聖君、內門埔尾張公聖君、美濃聖君宮、六龜法師宮、六龜荖濃聖君廟。 彰化其次,計有8間。分別為彰化市快官法主廟、和美鎮中塗厝恆德宮、和美四張里法玄宮、芳苑鄉埤北法主公廟、二林法皇壇、埔鹽閭山道院、福興萬豐村閭山天法堂、福興鄉番社村蔡氏濟陽堂。 台南第三,計有6間。分別為中西區四聯境普濟殿聖君廟、學甲新芳慶安宮、北門三寮灣黃氏宗祠法安宮、北門蚵寮西南角永法宮、柳營五軍營法主宮、鹽水南竹子腳張聖宮。 新竹縣市第四,計有5間。分別為新竹縣竹北斗崙靈泉宮、竹北市法濟宮;新竹香山大湖金教岩、新竹香山大湖永春宮、新竹香山法尊宮。雲林、新北各3間,分別為雲林縣麥寮鄉架仔頭玉安宮、二崙鄉頂庄赤法宮、莿桐鄉樹仔腳玉樹宮;及新北淡水下圭柔山法主宮、淡水金應宮、樹林山佳法照宮。 台北、宜蘭、台中、嘉義各2間,分別為臺北大稻埕法主公廟、北投十八份張公聖君廟。宜蘭員山七賢浮洲再興宮、蘇澳晉安宮。臺中龍井三塊厝聖德宮、臺中龍井德瑞宮。嘉義縣布袋白沙永安宮、嘉義縣鹿草後寮永泰宮。 桃園、南投、屏東、台東、金門各1間,分別為桃園北天府龍天宮;南投鹿谷法主會;屏東縣恆春鎮頭溝大坪頂聖皇宮;台東縣臺東市震天宮;外島金門

地藏菩薩誕:談祂在台灣發展的信仰特色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提到農曆7月30日是傳統的「關鬼門」日,佛教信徒在此慶祝地藏王菩薩的聖誕。地藏王菩薩的信仰源自佛教,已經在中華地區流傳了至少2000年。雖然一般漢人熟知其漢譯名「地藏王菩薩」,卻鮮少了解其音譯名「乞叉底蘗婆」(Kṣitigarbha)。地藏王菩薩通常與觀音、文殊、普賢菩薩並列為中土四大菩薩之一。祂的形象是持錫杖和明珠的大菩薩,主要在中國、日本、韓國等東亞佛教文化圈內受尊崇,並以九華山為聖山。 地藏王菩薩的信仰已擴展至民間宗教和鸞堂,在廟宇中可見祂作為主神或配祀神。祂的經典《地藏十輪經》描述了祂的深沉和耐心,象徵著「經典、神話之神」。地藏王菩薩發下大願,誓言「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因此在中元節等普渡活動中也常見祂的身影。 此外,地藏王菩薩也滲透至台灣的公立陵園和大眾爺廟。陵園中,祂通常守護先人骨灰;在大眾爺廟中,祂與厲鬼信仰相結合。部分鸞堂也延請祂作主,這些信仰模式可能受日據時代日本政府政策的影響。地藏王的脅侍通常是韋佗和伽藍尊者,他們的角色和神話有助於提升地藏王的神格。總之,地藏王菩薩的信仰因其包容性和跨教特性而廣泛流傳。 農曆7/30,民俗「關鬼門」,佛教信徒慶地藏王菩薩聖誕;部分民間地藏庵大眾爺廟,兼作冥陽兩利之普度法會。 祂的信仰從原始佛教來到中華大地,至少2000年。事實上,一般漢人對祂的漢譯聖名:「地藏王菩薩」非常熟悉,反而不知祂音譯「乞叉底蘗婆」(Kṣitigarbha)。喜歡祂的神格、經典、神話,而將 祂與觀音、文殊、普賢菩薩並列,為中土四大菩蕯。 我在調查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廟之後,對這尊佛教菩薩重新認識: 1. 源自佛教,擴張到民間宗教、鸞堂 祂右手持錫杖,左手掌明珠,本來是中國、日本、韓國東亞佛教文化圈內的大菩薩。在大陸安徽省 九華山,為其聖山祖廟 。全台各地大寺廟、佛教山頭,亦見其蹤跡。 看起來,祂是佛教的菩薩,實際上,祂早已從此跨到華人民間宗教及鸞堂。固然在佛寺,可以見到祂為主神或配祀。如果您來到民間宗教各宮廟或是少數鸞堂,也可見祂現身在神殿上。或為主神,或配祀。 2. 經典、神話及中元普渡之神 誰封地藏王菩薩?很顯然的是「佛陀」講經說法時,口說出來之菩薩。 在《地藏十輪經》第一卷:「 安忍不動

是獸?還是神?談雍容華貴的西王母

圖片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於農曆7/18瑤池金母聖誕特地將瑤池金母的神譜、神格、起源、歷史沿革加以闡述。文章雖不長但引經據典從《山海經》中,「人型、虎齒、豹尾、蓬髮」的神話樣貌到漢武帝時期談到「雍容華貴的母娘型態」。從《穆天子傳》談到《漢武帝內傳》《酉陽雜俎》及《集說詮真》等小說、雜記。張家麟教授真是學富五車令人欽佩。值得對宗教有興趣的讀者撥空閱讀。 農曆7月除了是鬼月外;但是(7/18) 尚有一尊大神、女神的聖誕,衪是瑶池金母,又稱西王母、王母娘娘! 當我來到慈惠堂神殿,師兄、姊及信徒彼此見面時,「母娘慈悲」聲不絕於耳!它雷同於佛教徒頂禮時,說的「阿彌陀佛」;也近似慈濟功德會委員互道的「感恩」! 它呈現出信眾對母娘信仰的認同,也表現出母娘對信眾的「母性光輝」及「慈悲為懷」! 祂早就已經脫離《 山海經》 中,「人型、虎齒、豹尾、蓬髮」的神話樣貌,改以「雍容華貴的母娘型態」端坐於神殿上。歷經物換星移,目前祂是本地道教與民間信仰、民間教派共同敬拜的慈悲女神。 全台以祂為名,向政府立案的主神廟宇約有600間,排名第8,只低於土地公、王爺、媽祖、觀音、佛陀、玄天上帝、關帝,而超越中壇元帥、保生大帝及眾神! 在過去民間宗教的「神譜」傳統上,祂屬於西方的 「方位神」 ,也是民間小說、筆記神話中的 「神話神」 。另外,祂尚擁有升天求生、長生不老的功能,讓祂變成 「壽神」 。 二次戰後,約在1950年代,祂曾在花蓮顯聖,附體於靈乩「蘇烈東」身上,化解信徒困境而聲名大噪!影響後來諸多信徒爭相來花蓮慈惠堂總堂或勝安宮朝聖,甚至刈取香火,到自己家鄉設立慈惠堂。 當時快速發展,引起政府的側目。幸好經由63代張恩溥天師及道教會理事長趙家焯等有力人士的力保、認可,宣稱它們屬於「 道教瑶池派 」,因而得以避免國民黨政府的查禁。 不少慈惠堂信徒鍛鍊(練身)成乩生,用扶乩、辦事服務信徒,使得母娘在台灣,擁有濃厚的「濟世」神格。 早在1000年前,中原出現本土道教後,就將瑤池金母納入其「神譜」。祂僅次於最高神「道炁」孕化的三清道祖,排在第二層的位階,與東王木公並列。祂倆隱含「陰陽五行」與「方位神」的概念,西方屬「金」,瑤池金母在傳說中,居於中國極西的崑崙山之濱,地處寒冷,屬陰。 《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