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情人節:談七娘媽信仰

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發願擔任宗教志工,從事「宗普」-宗教普及化的事業。懷著弘道志業這樣的心情書寫文章,希望把艱澀冰冷的宗教知識「常識化」,並試著把宗教知識濃縮,用言簡意賅的話語,傳達宗教知識深邃的道理。但願透過「宗教說什麼? 」部落格的成立,傳播華人宗教的底蘊,進而利益眾生,榮耀祖先、眾神。「宗教說什麼? 」部落格字字句句有憑有據,「宗教說什麼? 」部落格字字句句情意真切,不媚俗傳達正信,「宗教說什麼? 」部落格字字句句都是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集幾十年晝夜苦讀,田野調查訪問,與宗教界、學術界廣泛交流的大成,值得有緣人細細品讀。在了解宗教的來龍去脈,深厚底蘊的同時,讓宗教在潛移默化中淨化人心、利益眾生。

七夕相會

小時候,農曆七月七日過七夕節,家裡母親一定作油飯、麻油雞酒,拜七娘媽。我們俗稱「作七娘媽生」,當天也大塊朵頤打牙祭。現在,有幾戶人家作此料理、祀神、過節呢?

年輕時,在外島服役,在七夕夜晚自彈自唱陳淑樺的「晴空飄下了雨絲絲,人說是喜極而泣的淚珠,人說是從天落下的情絲。七夕雨,七夕雨,灑入情人的心深處」。以解對遠在台灣女友的相思之情。
這些往事,彷彿昨日。
當我已逾花甲,重新審視漢人民間宗教、文化史,看七夕的信仰及文化,驚覺它變化太大,萎縮太快了。唐宋明清的七娘媽信仰、神話,不再流行於當代,相關的民俗活動幾乎蕩然無存。
此時此刻,有幾人在七夕看碧霄?望牽牛、織女與渡河橋?身在都會區中,仰望蒼穹,「光害」耀眼奪目,遮住了銀河星海。
再看唐詩人林傑寫下〈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
翻譯成白話文,是在說唐時期,「家家戶戶閨女乞巧望秋月。左手拿著銀針,右手執紅絲線,希望迅速以線穿針,贏得了織女-七娘媽的青睞,成為巧手伶俐的女子」七夕的場景。當今,有幾位女生如此這般?
再看清朝詩人錢琦寫下七夕的〈竹枝詞〉:
「五采亭前祝七娘,三家村裏拜文昌。
橋填烏鵲星聯斗,天上人間各自忙。」
現在有多少人家,備「五采亭」,點亮「七娘媽燈」,煮香噴噴的「油飯及麻油雞酒」,祝七娘媽聖誕快樂?又有幾人,於七夕節順便敬拜文昌帝君,祈求祂添加信者的巧手、巧思、智慧呢?
漢人祭拜七娘媽星,心情頗為曲折、複雜。
其信仰本質為「星神崇拜」,將之擬人化後,轉化為「漂亮的」女神。具有護子、護母親順產、護孩子成長、行成年禮、閨女成巧手、祝福有情人終成眷屬等功能。
然而,祂護產、註生、養育子女的功能與註生娘娘-順天聖母重疊,卻又比陳靖姑弱了些。加上當代青年男女結婚,不再行「多子多孫多福氣」,平均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子。在信仰未能與社會需求連結時,七娘媽信仰自然萎縮。
再者,國家辦理男生、女生皆得受國民義務教育,從民國38年的6年,發展到民國57年的9年國教,再擴張到民國108年的12年高中、高職教育;及最近10年,幾乎人人讀大學。
國家的教育機制,培養了現代青年男女。自然毋須七娘媽來為未成年的子女行成年禮;更不用祂來教現代女子成為擁有「巧手」的閨女了。
最後,只剩下彼此祝福「七夕情人節快樂」。
綜觀七娘媽信仰急遽萎縮;全省七娘媽為主神的廟宇不到10間;也少有戀人會在今天來廟敬拜祈求。他(她)們只會去比較「火紅」的月下老人廟宇、神殿祈求早日找到另外一半;或已有另一半者,希望能廝守一生,白首偕老。
熱戀中的情人相約在七夕,頂多用完「情人餐」後,立下「海誓山盟」。如白居易書寫的:
「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
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愛情穩定、卻分隔兩地的青年男女,也只能如秦少遊說的,彼此相互期許:
「柔情如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說到這裡,我又連想到,在資本主義及西方節慶的影響下,青年未婚男女在台灣,在國曆2月14日過西方情人節的習慣,彷彿又比農曆7月7日過中國七夕情人節的氣氛濃厚些。
不知您以為如何?!
        

留言

熱門文章

宗教小知識:灶君「神禡」之詮釋(4)

中元祭典: 有些水果不能拜鬼祀神?(2)

中元祭典: 談普度的幾點「傳統」及「迷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