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祈福到度幽:只有中元普渡放水燈?

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對於中元節「放水燈」又一有趣而又讓人有原來如此恍然大悟而拍案叫絕的文章。文章中從「放水燈」的起源談起到,之後談到其歷史進程。原來「放水燈」在印度是用來祈福的,而從佛教東漢傳入中土時並未有「放水燈」的風俗,而是直到唐朝才有所謂的「放水燈」。從唐朝至明末「放水燈」維持著原本祈福的意義,直到明末清初才有度幽的功能。更任人驚奇的是在古代「放水燈」不是只有中元節才放,元宵節、中秋節也有「放水燈」的習俗。可見古人比現代人是浪漫多了。拜讀張家麟教授的文章,真的覺得宗教真是太有趣了!

放水燈
台灣各地區大寺廟,逢中元普度,在結束前,施放水燈濟度水中幽冥,當作信徒對鬼魂的慈悲喜捨功德。

然而,考究其源,它與中元普渡無涉最早,它源自印度印度婆羅門教、印度教,信徒以放水燈之儀祈求恆河女神賜福稱為阿爾蒂(Arti)。相傳佛陀在巨讀南瑪河畔,留下巨大的腳印。佛教徒傳承此儀式,到此放水燈,緬懷、尊敬佛祖。
無論是婆羅門教、印度教、佛教,放水燈皆具對神佛祈求或禮敬之意,與超度水中亡魂無關。為何放水燈會從祈福轉化到度幽?應該與歷史進程、文化轉化、官方倡議有關。

首先,言歷史進程。

佛教在東漢時期進入中土,放水燈並未實際開展。直到唐代,它與華人元宵節燈節結合,還未曾在中元節放水燈。成為詩人李郢寫下:
戀別山燈憶水燈,山光水焰百千層。
謝公留賞山公喚,知入笙歌阿那朋。
路上的燈籠與水上的水燈相互輝映,豐富本土元宵燈會的內容。
到宋朝,則有在中元節、中秋節放江燈。來到明朝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他曾下令於元宵節在秦淮河燃放水燈萬盞祈福。由此可見,在唐、宋、明三朝,由上元節擴張到中元節、中秋節,皆可施放水燈祈福。時至今日,只見中元節放水燈,未見上元節、中秋節有此習俗。

其次,言文化轉化。

本來在印度放水燈是向恆河女神祈福,或是對佛陀緬懷之儀。來到中土,與既有的燈節結合,成為歡樂的元宵燈會之一環。又與中元、中秋節結合,成為祈福的節慶活動。
此刻,放水燈與印度原鄉的神佛完全無關。而是融入華人本地的節慶。遲至明朝,首次出現中元節與盂蘭盆節在西湖面和河上放水燈,稱為照冥從此之後,放水燈成為佛、道兩教在農曆7月超度水中幽冥的重要儀式。
我估計,此項轉化,影響之後滿清及台灣中元普渡幽冥。

最後,言官方倡議,民間配合。

根據宋朝人吳自牧《夢梁錄》記載,皇帝都處臨安(杭州)。在中元節時,由「後宮妃嬪」差遣內侍差到龍山放江燈萬盞。到宋末,周密著的《武林舊事》,記載當時浙江人於中秋節放稱為「一點紅」的羊皮水燈祈福。
明朝初葉,明太祖曾下令在元宵節放水燈。清代,潘榮陛著《帝京歲時紀勝》,記錄農曆7月13-15日,皇宮派出太監以荷葉上置放蠟燭,製成的千盞河燈,或用琉璃製成荷花形的水燈。用來「慈航普渡」幽冥。
官方倡儀在上,民間呼應在下。官民共同推動水燈照冥於中元普渡節慶。隨著明末清初,先民從大陸來台,也把水燈儀式引進來。
來到21世紀,全台各地緊鄰河、海邊的寺廟,可見到信徒放水燈、水燈排,引度水中幽靈的宗教傳統。它與引度陸上幽靈的「豎燈篙」遙相對應,形成台灣中元節超度水、陸兩類鬼魂的特殊景象。
當然,如果您問我當下,只有中元放水燈嗎?答案為非。
我曾在礁溪協天廟幾次建醮的記錄,發現釋、道兩教的法師與道士,在放燄口、普度施食之後,帶領信徒到二龍河畔,放「蓮花式」、「房屋式」水燈。藉此引領水中幽冥,渡到另一世界,永得超生。

 放水燈排   放水燈 

留言

熱門文章

宗教小知識:灶君「神禡」之詮釋(4)

中元祭典: 有些水果不能拜鬼祀神?(2)

中元祭典: 談普度的幾點「傳統」及「迷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