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祭典:普度有那些宗教思想底蘊?(4)

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發願擔任宗教志工,從事「宗普」-宗教普及化的事業。懷著弘道志業這樣的心情書寫文章,希望把艱澀冰冷的宗教知識「常識化」,並試著把宗教知識濃縮,用言簡意賅的話語,傳達宗教知識深邃的道理。但願透過「宗教說什麼? 」部落格的成立,傳播華人宗教的底蘊,進而利益眾生,榮耀祖先、眾神。「宗教說什麼? 」部落格字字句句有憑有據,「宗教說什麼? 」部落格字字句句情意真切,不媚俗傳達正信,「宗教說什麼? 」部落格字字句句都是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集幾十年晝夜苦讀,田野調查訪問,與宗教界、學術界廣泛交流的大成,值得有緣人細細品讀。在了解宗教的來龍去脈,深厚底蘊的同時,讓宗教在潛移默化中淨化人心、利益眾生。

農曆七月15,佛教人士稱之為「盂蘭盆(avalambana )節」,道教徒說它是「慶讚中元」,民間信仰者,習以為常的說整個月為「鬼月」!

三教融合的結果,其法會就成為「度鬼」之儀。
其中,「街角」、「社區門口」普度時間較短,以1-2小時、半天、一天為主。「寺廟普度」時間較長,多用1天或2-3天的科儀。它們展現出來幾種宗教思想,具漢人祖先代代相傳的文化底蘊,說明如下:

1.跨教普度

在本地,無論是佛寺、道院宮觀,或是道場、廟、堂,無不作普度法會,內容雷同。起於佛教,道教複製、接續,釋教、儒宗神教接力傳承,具濃厚的「宗教儀式融合」(syncretism of religious ritual )之意。
各廟宇執事,依該廟傳統或人脈,延請佛教僧尼、道教的道士、釋教香花僧、儒宗神教的鸞手,以團體之方誦唱「咒讚寶誥、請神臨壇、經懺、通疏告神、招引魂魄、變身化神、施食餓鬼」;儀式表現雖然多元,本質上卻大同小異。

2.孝順祖先

普度來自佛教的盂蘭盆節,被道教借用,始成如今樣貌。最早,在《盂蘭盆經》中說道:具足六神通的目犍連,看到了地獄中受苦受難瘦如包骨的母親,欲餵食母親,卻無力拯救,請求佛祖。
佛祖告知他,可以擇農曆七月十五日,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諸佛和十方「自恣僧」。用其法力,當可以拯救其母及眾生,遠離餓鬼之苦。到南北朝梁武帝時:「他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自此以後,蔚成風氣。歷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興盂蘭盆會,以報答父母、祖先恩德。」
由此看來,盂蘭盆節為祭祀祖先及報恩父母之節日,在日本、越南,尚保留此風俗。當代台灣慈濟功德會,重新把此七月稱為「教孝月」、「吉祥月」、「歡喜月」、「感恩月」。願作各種功德,回報父母、祖先、社會、人類。頗有恢復孝順父母之古制,又有自行創新救濟社會大眾之意。
可惜的是,台灣各地的中元祭儀,少具孝思父母、祖先;反而多有度化鬼、超拔厲之意。

3.慈悲施食

最早的「盂蘭盆會」是指目犍連拯救地獄中的母親於「倒懸」,免受烈火焚身、挨餓之苦。用「盆」裝滿食物、百果,供養「佛陀」及「十方自恣僧」,再用其力,拯救地獄孤魂。
現在轉型,除了祀神、供養僧道之外,再擴張甘露施食給「老大公.好兄弟」、「九玄七祖」、「陣亡國軍將士兵」、「地基主」、「嬰靈」、「寵物靈」、「六畜亡靈」、「三界六道生靈」等。
此種轉化,深具「冥陽兩利」之意及虔誠禮神、慈悲施食、供養諸靈的思想。

4.集體超度

在佛陀看來,僅憑目犍連一己之力,根本無法超度地獄中的母親餓鬼。他「以缽盛飯,往餉其母,母得缽飯,即以左手障缽,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唯靠十方眾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脫。吾今當說救濟之法,令一切難皆離憂苦」。
佛祖乃教他,欲行超度亡魂之儀,須靠十方眾僧威神之力,方能成功。因此,我們在各寺廟舉行普度法會,執事延聘各教派的儀式僧、道團,少則3-5人,多則十餘人,行集體超度之儀。

5.厲在人間

佛教的想法,餓鬼身在地獄受苦,道教本來的未來世界在酆都、泰山,後接受佛教的地獄觀,也認為魂魄在陰間受十殿閻羅的烤問、審判。民間信仰則有七月初一「開鬼門」、七月底「關鬼門」之習俗。因此相信,「厲」遊走於人間。
於是,民間各寺廟豎起燈篙,高掛引領燈、招魂幡,告知四處遊蕩的鬼魂,前來聞經聽法,接受豐沛的飲食供養。在儀式之後:人鬼殊途,各自擁有生活空間,倆不妨害;信徒功德,得到記錄。祖先亦得拔度,得到安頓;子孫孝思,亦得到了肯定。

6.作主神佛

行普度之儀,儀式僧、道、師,定請其主神作主。如在寺廟,會先禮其主神、配祀神。如邀請僧尼團、香花僧團主法,定當延請西方三聖臨壇。如禮聘道士團主法,則請三清道祖及護壇天官天師、三官大帝臨壇。
比較盛大的普度法會,則有施食儀。此際,僧尼持咒化身為「地藏王菩薩」,再行甘露變食之儀,灑食物給十方鬼魂。如由道士團施食,亦由主法道士唸咒,變身為「太乙救苦天尊」,再變食以饗諸鬼。

7.豐沛祭品

為了施食,參與廟普、街普、社區普的會眾,皆以豐沛祭品,供養老大公.好兄弟。部分寺廟,將中元普度視為年中重要的節慶。無論老廟,或是新道場,皆召集信徒認養普度供品或供桌。
尤其是如古老的礁溪協天廟、台北關渡宮、新莊地藏庵文武大眾爺等廟宇,皆以儒教「饋食之禮」-豬公祭典,拜神、祀鬼。中元節慶法會當天早上,以豬公朝內,用來禮天公、主神、配祀神;過午后,將豬公轉向朝外,用來拜來自四面八方的孤魂野鬼。

8.祭祀組織

過去,中元普度常由「祭祀圈」承擔。它以公廟的「境」為範圍,組織爐主、頭家,由頭人負責召集,籌措丁口錢或緣金、糾合圈內庄民,備豬公、牲禮、供品,延聘儀式專家主持科儀。
現在,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後工業、AI社會,都市化程度升高、人口流動快速。除了鄉下極少數的廟宇保留了「祭祀圈」,大部分的「祭祀圈」皆已急遽萎縮,「廟宇管理組織」取而代之辦理普度。或是廟宇管理組織與祭祀圈內的里社搭配,維持傳統方式辦理祭典。
此外,現代「社區主義」崛起。
以里或社區為單位的「有機體」祭祀組織,因為有里長、社區管理委員會的召集,而舉行的里內或社區內「街普」、「社區普」,已蔚為風潮。因此,在此農曆七月時分,台灣地區「街頭巷尾」或「社區門口」,隨處可見中元普度。
綜觀此儀式,我們除了記錄其表象、流程外,亦應斟酌體會儀式的內在意涵。因為,它隱藏三教的宗教思想,及祖先代代相傳「尊神、敬鬼」、「孝順、慈悲施食」的人文底蘊。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宗教小知識:灶君「神禡」之詮釋(4)

中元祭典: 有些水果不能拜鬼祀神?(2)

中元祭典: 談普度的幾點「傳統」及「迷思」?(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