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面媽與省城隍爺相會:2024年北台灣媽祖文化節

「宗教說什麼」部落格版主宗教學者張家麟教授這篇文章提到白沙屯媽祖與大甲媽祖的會面是台灣宗教盛事,而金面媽祖與省城隍的會面同樣重要。自2004年起,北台灣媽祖文化節每年舉辦,三芝小基隆福成宮的金面媽祖已經20次來到台北城的省城隍廟與城隍爺相會,這種頻率遠超其他媽祖廟。這份情緣源於清朝台灣建省時期,當時設立的官廟在日治時期被拆除,金面媽祖在1919年被重新安置於三芝福成宮。2004年,為慶祝台北建城120周年,省城隍廟和福成宮開始聯手辦理迎金面媽祖的慶典。這一儀式強調兩廟的歷史緣分和當代的合作,象徵著對過去歷史的珍惜與延續。 白沙屯媽與大甲媽相會,是台灣宗教盛事;而金面媽與省城隍相會,也是一項了不起的宗教情緣! 從2004年首度辦理北台灣媽祖文化節,除了Covid-19期間之外,至今已經辦了20屆。而三芝小基隆福成宮金面二媽,已經20次來台北城西門町省城隍廟與城隍爺相會。這種高頻率,遠遠超過其他的10縣市的媽祖廟。 省城隍廟執事為何如此熱情迎金面媽?是個有趣的問題!這要從清朝台灣建省,擇台北城為首府的歷史脈絡說起: 1. 廟緣 1876年清朝設臺北府。知府陳星聚在城內現北一女現址建「孔廟」(1881-1884);於其對面,現司法大廈築「武廟」;於今延平南路與漢口街右側設置「台北府縣城隍廟」(1881)。 中法戰爭之後,1884年,清朝派淮軍將領劉銘傳為首位台灣巡撫,他建台北城。1888年於省博物館現址,建「台北媽祖廟」。此四大官廟,在1895年台灣割日後,殖民政府逐步拆除,象徵改朝換代。戰後,孔廟、台北省城隍廟重建,關廟、媽祖廟不再復見。 2. 蒙塵與再生 1913年,日本政府拆除天后宮。1914年,三芝街長曾石岳(曾文蕙之祖父)及隨行書記黃見龍參加臺北廳召開之區長會議。發現蒙塵之金面二媽及千里眼、順風耳等配祀神像,於倉庫角落。央得日本政府同意,決定將之㩗回小基隆奉祀。 他倆返鄉,鳩合三芝鄉民,募款為金面媽建廟、永久崇敬。於1919年,終於在三芝埔頭街建立福成宮。從此以後,本來在台北城劉銘傳官祀的金面媽祖,來到鄉下三芝得到民間百姓崇拜;祂宛如再生。 3. 倡議 2004年為慶祝臺北建城120週年,由省城隍廟執事倡議,辦理恭迎「金面媽祖回臺北城」慶典。贏得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