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小知識:灶君「神禡」之詮釋(1)
楔子
台北艋舺新起的文新道場,以灶君為主祀神,由王聲文院長主持。
他平時盡忠職守,擔任寵物醫院醫師、院長;下班後到道場通神,由灶君或中壇元帥附體(occultism),以「辦事」之儀服務濟世信徒,解決其疑難雜症,是全台獨一無二的「醫生靈乩」。
他又樂善好施,經常捐輸解囊,贊助廟學兩界出版、作講座,推廣宗教教育。在往來兩岸考察宗教信仰、寵物市場之際,廣泛收集40餘張圖灶君「神禡」及「版畫」。
年初,他請我幫忙解讀這些圖像,我二話不說,立馬答應這位大檀越(dānapati)。
因為,我以為此舉有利於灶王爺的知識推廣,絕對是好事一樁。因此,在此次《善知識·善分享2:灶君學演繹》廟學高峯論壇前夕,我願意義務承擔此功課,將此文呈給灶君鑑納,無償奉獻給文新道場,無私以饗讀者、信眾。
我在觀賞神禡之後,先憑研究直覺(intuition)、構思、比對,再行分類(classification),再放入在敬灶宗教史、變遷、跨教的脈絡下,作合理的詮釋(hermeneutics)。最後,書寫我的主觀見解。
貳、神禡
「神禡」一如儒教的「神主牌」,佛教、道教或民間信仰的「泥塑、木雕、石雕神像」、「紙紮神像」,皆屬神聖物。它又稱「紙禡」、「紙馬」、「甲馬」、「馬子」、「佛馬」、「馬紙」及「紙菩薩」。它可分為兩類:
一、如同神明
大型紙張的 「神禡」,開光點眼後,如同「神明」。
當然,它是在漢朝蔡倫發明造紙之後,漢人才會以「神禡」,象徵木雕或泥塑「神像」或「神主」。商家大量印製,灶神、觀世音、土地神、鬱壘、神荼等神禡,在逢年過節、節慶、聖誕日時,供百姓購回宅中供奉。
過去,常見及將之雕刻於木版上,以手工套黑白兩色,或套紅色蓋印,具有「版畫藝術」的風格。現在,用手繪或電腦繪圖,再搭配彩色套印。將之大量印製成為漂亮的「紙神禡」。
無論手工套印或機器印刷而成的神禡,比起實體神像,便宜、便利許多。在農業社會信仰純樸的歲月,神禡是諸多人家的應景「神聖物」。百姓常以一年一度為循環,用它來送舊、迎新神明,在宅供奉。
二、象徵符令
小張紙張型的 「神禡」,在道士、法師請神加持勅令後,如同「符令」。
部分寺廟因信徒之需求,將主祀神明,以雕版單色印製於20x30公分左右黃色或紅色紙上,作為「符令」,又稱之為「大符」。常在神明遶境時或法會醮典結束後,發放給信眾;或是信徒自己至廟中索取;回宅安奉。
此神禡靈符與一般寬長8x20公分的小靈符雷同。它們皆具有消災解厄、引福歸堂、鎭宅平安等功能。與小靈符不同的是,它常安奉於廳堂上,作為鎮宅清淨之用。因此,又可稱之為「鎮宅符」。
不過,本文欲分析的灶君「神禡」,應該是指第一類。
我想「看圖說故事」,解讀灶君圖像中:祂如何被擬人化?為何有老、少灶神?為何會有一位或兩位奶奶?祂的神格是什麼?為何八仙出現在祂的神禡中?為什麼祂陰騭家宅後,只降福、不降禍?
留言